从小到大,王昕说她一直都有被排挤的感觉:“在家,爸爸妈妈总是以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姐姐为荣,在亲戚朋友面前,夸赞的总是姐姐,好像我不存在似的!”王昕说,在学校,同学嫌她老土,总是嘲笑她,不跟她玩儿;在单位,无论她怎么卖力工作,升职加薪的好事总与她无缘……”她感觉自己都快失去生活的动力了。
在希腊神话中,排挤被视作是一种惩罚。代达罗斯和俄狄浦斯正是因为受到上帝的惩罚而被流放,被排挤在外。“这个传说其实道出了我们最深层的焦虑——害怕没有人爱,害怕被别人排挤和冷落。人类天生就希望自己被群体接纳,希望自己能够讨人喜欢。”心理治疗师玛丽·多尼米克·兰德尔(Marie Dominique Linder)这样解释。
每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格格不入,被别人遗忘,被排挤在外,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像地狱一般。但是,这种痛苦是可以超越的,有很多人都战胜了自己的超级敏感,最终让别人接受了自己。
害怕被抛弃源自生命初期的恐惧
玛丽·多尼米克·兰德尔说:“这种恐惧可以源自对创伤事件的过激反应,譬如新生儿和照顾他/她的成人的分离,可能会让孩子开始产生自己被遗弃和不能让别人满意的感觉。”
而治疗师亚米拉·鲁尼(Yamina Nouri)却认为,被遗弃的感觉根植于整个童年期间,而自我形象认知错位会更加剧这种感觉。什么是错位呢?譬如说孩子对自己的定位和别人给他/她的角色不吻合。
38岁的张辉是一个大家庭的长子,他一直觉得自己很有责任心要去照顾弟弟妹妹。回忆往事,他不无后悔地说:“有的时候,别人也会对我很关注很宽容,就像我对弟弟妹妹一样。如果当时我能喜欢和享受这些就好了,其实现在想想自己并不比弟弟妹妹们强大多少。”
同样,我们给孩子的爱和孩子真正感觉到的爱之间也会存在错位。有时候,我们只把婴儿当成一个身体上需要严格照顾的物体,而不是真正地投入感情,于是造成有些孩子一直在缺乏爱的感觉下长大,本能地产生一种被迫害的妄想。如果情况严重,就会转化成偏执狂。
感觉自己是丑小鸭
“他们不喜欢我,因为我与他们太不一样了。”“我觉得自己很不自在。”“我太出格了。”有些人总是不停地猜测别人的想法,并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行为。玛丽·多尼米克·兰德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丑小鸭一样纯属偶然。这种感觉在青少年时期尤为强烈。为了被集体接纳,青少年都会竭力掩盖自己的个性,而成长就意味着要从这一切里走出来,肯定自己的个性。
重复和诱发
如果我们因为童年时的创伤记忆而一直活在对抛弃的预想中,那么我们就会无意识地重演这一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每当我们非常想去取悦别人,每当我们自以为别人要求我们太多,我们就会自发地作出负面反应去抵抗。因为,一个人越是预想着被抛弃,就越容易遭遇这一切。
“我意识到自己在作茧自缚”
苏菲 33岁 油画家
“我老觉得被晾在一边。当我妹妹出生时,妈妈为了照顾她不再工作。也许我的焦虑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妈妈和妹妹亲密无间,我觉得自己被排斥了。长大以后,我发现自己总是在恋爱关系上处理不好。我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一次聚会上,这种感觉让我非常痛苦。我觉得谁都不会注意我,我完全是透明的。我后来意识到是我自己在作茧自缚,是我自己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然后,我决定把我对被关注的需要都表达出来,把自己的孤独也说出来。后来,我的人际关系变得平衡多了。今天,含蓄和敏感已经变成了我的优势。”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 找出原因
这种情绪是怎么在我身上生根的呢?是不是因为我在童年时期经历了痛苦的分离,还是因为过去的哪件事情改变了我对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自己去找出问题的根本,分析原因所在。
■ 别再把一切都戏剧化
幽默对于走出孤独是很有帮助的。很多作家和艺术家都把自己的极度敏感作为灵感来创作。当然我们不是人人都像伍迪·艾伦一样有才华,但我们仍然可以尝试说出自己的感受。所以,抛开那些我们死死抓住不放的念头吧。
■ 对别人敞开心扉
等着别人来找你是徒劳无益的。只有不停地努力才会缔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觉得被排挤的时候,主动与别人交流能帮助我们搞清楚别人真正想说什么,从而避免误会。
■ 在没人赞美你的时候,也要继续存在
学会承认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要总是为了肯定自己而去追问别人,这就是成长。当被抛弃的感觉让我们心里发虚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独自努力去克服,去充实自己。把被排挤转化为超越自我的挑战。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如果你身边的人总说自己感到被抛弃,那么正确的态度是学着倾听他/她的想法,认可和照顾他/她的感受,征求并肯定他/她的意见。但是不要太殷勤,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因为他/她会越来越依赖,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意味着让你自己学会保持坚定。事实上,感觉受到排挤的人总是在怀疑别人对他/她的目的和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态度,让他/她确信自己有能力讨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