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艰辛付出 何来高光时刻
——第四届校长奖章获得者风采录
校长奖章,集成就与荣光于一体,立表彰加激励为要义。四年寒窗,拥之大求!请看今年校长奖章获得者的事迹吧,从中你会读出因啥倾目的理由,也会阅到值得自豪的佐证。
陆鼎:因为努力所以不凡
陆鼎,一个来自平凡家庭的普通学子,2018年9月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来到了宁波工程学院的校园,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励志故事,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成长之路。大学四年,陆鼎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更是成为浙江省仅三、宁波市唯一的,被人民日报专版报道的2020—2021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之一。

回顾陆鼎的大学四年学习与生活,“努力”贯穿始终,用陆鼎自己信奉的人生格言来说,那就是“除了哈佛清北等高端学府的顶尖学子,其他人想要达到的目标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因为陆鼎的足够努力,所以造就了今日不平凡的陆鼎。
作为平凡家庭的普通学子,陆鼎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有如此成就的。作为一名音箱爱好者,陆鼎自小就喜欢拆解各类收音机、音箱等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件,也特别钟情于探索神奇的音乐世界。这一从小萌发的兴趣与爱好,在来到宁波工程学院之后,恰好与所学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碰出了智慧的火花,兴趣爱好与专业所学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再加上吴泓均老师的细心指导,从此以后陆鼎在探索神奇的音乐世界里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兴趣是人生最好的导师,但是光有兴趣而没有持久努力依旧是不行的。陆鼎也曾坦言,大学四年有的时候真的很累,特别是在追逐音箱材料研究的过程中。光是材料的探索和研究就花费了陆鼎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拥有着10年半导体行业从事经验的吴泓均老师的出现更是为陆鼎的音箱研究之路助力,在吴老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突破——薄膜扬声器的声音效果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失真率大大降低,频响范围也得到稳步扩大。当这一成就达到的时候,陆鼎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了让薄膜扬声器品质达到行业标准,陆鼎又引入了电信、半导体、材料等相关专业人才,创立了魔音科技团队,带领大家一起做研究。2021年4月,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该团队所研发的薄膜扬声器声音品质达标,甚至多项参数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为了让研究成果服务千家万户,陆鼎带领魔音科技团队走访各家企业,如今已与6家企业达成正式合作。也同样是在这一年,陆鼎带领魔音科技团队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迎来了自己大学学习生涯的高光时刻。
四年里,无论是专业学习、科学研究,还是创新创业,陆鼎都始终如一地努力着。努力让青春展现出最靓丽的色彩,努力也让人生结出不平凡的果实。临近毕业的陆鼎,成为宁波工程学院第四届“校长奖章”获得者,他将在新的人生征程中继续努力着,书写更多不平凡的故事。
张樊渊:在多姿中赢得多彩
“用自信、乐观、开朗形容你,你觉得怎么样?”“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上进这个词”。采访第四届校长奖章获得者张樊渊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着,帅气的长相与爽朗的笑声,让他愈加富有亲和力。幽默简练的词语,让采访时间过得飞快,交流中宛若两个许久不见的朋友,没有一丝陌生感。

2018年,如许多人一样,带着对大学的好奇与一丝丝迷茫,张樊渊考入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一时,他在迷茫中前行,期末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让他获得了一些自信。学院纪检部经历让他找到了学习榜样,就这样从干事到负责人再到学生会主席,从助教到副总助,一路走来让他越发沉稳。大三时,他将目标确定为两个“国字头”:学业上获国家奖学金、竞赛上获全国特等奖。国家奖学金要求体测分为80分,疫情期间在家里他就开始了系统的锻炼计划。对于他而言,一旦目标确定,接下来的路就需要风雨兼程,他在享受着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的过程。
张樊渊早早将目标聚焦于化工设计竞赛,他大半年没有回过寝室,熬夜做实验到2、3点成了习以为常的事,他和团队成员一起闯进省赛、拼搏华东赛、挺进总决赛,最终拿到特等奖。竞赛要设计化工工艺流程,进行模拟和优化。“我和团队同学一直在尽力完善文本,让作品分减少失分,多获得0.1分,最终的排名可能就会上升一位。”最终在作品分的三个单向评奖中,他们获得了“工程图纸绘制”“设计文档质量”两个项目的优秀奖。“身为负责人就应该有担当精神”,在备赛中他一直在践行“担当”二字,“三废”处理文本写作中,他帮助队友查找整理资料,共同完成写作过程。
对于学习,他一直要求自己要提高效率,同时要做好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大二时,专业核心基础课《化工原理》开课,为此他特意找到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的教材,与天津大学出版的教材进行对比学习,反复研读。化工设计竞赛后,他沉下心来集中备考研究生,这时距离开考仅剩4个月,大二时研读的《化工原理》课程让他在专业课备考中更为得心应手,他用十几天突击完成了专业课学习,最终得到125分。他说:“在复习中我喜欢抄书,这是解决学习犯困的好方法。”“抄书”是理脉络,当脉络厘清,书本逻辑体系也就有了,在理解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点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化工设计竞赛全国特等奖,省优秀毕业生、宁波市优秀大学生,学院各类任职,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张樊渊的大学成绩单确实不简单,他的大学真的有点忙。山一程,水一程,风华四年逐梦行,夜深备战挑灯。风一更,雨一更,拼搏奋进梦筑成,故园已收佳声。
丁伟中:捧得奖杯到手软
“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这是斜杠青年丁伟中的座右铭,他乐于尝试一切新鲜事物,拥抱未知与可能,让生活充满激情。
对他而言成功没有捷径,必须走实每一步,才能走好每一步。正因如此,丁伟中大学四年包揽了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等各种荣誉奖励,更是斩获浙江省物理理论竞赛一等奖、“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S奖等十余项竞赛奖项。

平均学分绩点4.0,一直保持专业第一的“学霸”是丁伟中第一个标签。刚进入大学时的他也是迷茫的校园小白,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是一心想着必须要认真上好每一门课,扎实学好专业知识。课内夯基础,每堂课投入百分百精力课后不做无用功。他认为学习就好比盖房子,只有坚固的地基,房子才能盖的更高、更稳。课外广拓展,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断探索专业方向。“看书就是我最高效的学习方法,能让我有所思有所悟。”40%的知识来自课堂,60%的知识来自自学是丁伟中的学习状态,他寝室的书架上摞满了各色国内外专业书籍,任意翻开一本我们都能看到满是他认真标注的笔记。
两篇论文收录SCI,四所名校发来offer的“大神”是丁伟中第二个标签。大三时的他第一次接触学术研究,机器人学院常生明老师在上《最优化理论》这一门课时,带着他们阅读SCI论文,丁伟中留意到大部分顶刊论文都是各名校课题组发表的,解决尖端课题的魅力愈发坚定他要留学深造的决心。在这过程中他也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继续从事算法优化方面的学术研究,把行业要解决的难题成为他的科研课题。根据研究方向自主操作仿真实验,结合自我理解最终得到最优化算法复现,仅花了两周时间丁伟中便完成论文写作并以第一作者发表在《IEEE Access》期刊上。
院篮球队队员、一万米运动员的“运动热爱份子”是丁伟中第三个标签。8:00起床吃早饭,9:00自习室看论文、做仿真实验。午休后,13:00继续学习,15:00和同学打篮球,19:00继续学习,21:00回寝洗漱,这是属于绝不熬夜星人丁伟中四年大学中平淡的一天。“运动能释放压力,带来快乐,让我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清晰的思路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去。”可以说运动让丁伟中的学习更加高效。不仅如此,通过打篮球、跑步他还结交到不同学院、专业志趣相合的同路人。多项学科竞赛团队跨学院、跨专业邀请丁伟中参加,负责项目技术支持的他助力获得多项国家级银奖、铜奖等成果。
热爱可抵漫长岁月,奋斗可奔恣意人生。丁伟中的成功决不是一蹴而就,遇到挑战是他生活的常态,迎难而上是他应对的姿态,一路披荆斩棘,在挫折中不断奋起一往无前尽显青春本色。
李莎楠:积淀绽出艳目花
李莎楠是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8级的学生,大学四年里,她荣获了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市优秀大学生,校三好学生,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3D打印一等奖等荣誉,她让自己热烈地发着光亮,像一颗星星明亮而夺目。

“我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这个专业对女孩子有点不友好。”但她就是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她清楚地认识到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大学四年她不遗余力向专业学习发起全面进攻。“其实在大一学年的时候,我只是年级第三,这个成绩其实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很意外,但人总是‘贪心’的,总想要更好的。”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她努力提升自己并超越自己,连续三年保持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段经历是她去参加国家奖学金申请答辩,答辩现场竞争非常激烈。“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她不再满足于一味地理论学习,开始投入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中,从校级参赛到省级获奖再到全国夺冠,专业学习突飞猛进。
“面对的事情多的时候,有时候压力很大,科学的规划时间便成为了我的法宝。”李莎楠不光是学霸,她还是2020级新生总助教、团委副书记、广播台骨干……,众多地身份摆在她面前。“大三上学期我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一样,一直在不停的忙,每一件事都近乎无缝衔接。”她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协调好时间,高效率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因此学会了将众多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学会了如何做时间的主人。“谈及如何科学规划时间时,李莎楠表示她习惯每天做一个计划。“虽然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我会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事实证明,她的思路是正确的,在她计划内的每一项任务都圆满完成。
在李莎楠看来,乐观积极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一次做学科竞赛,李莎楠和她所在的团队利用整个暑假时间完成了从一个小零件到成型装置的设计,不断进行了系统测试,花费了很多心思,比赛结果却只拿到了三等奖,当时有些同学很沮丧。“我们做比赛不能只看结果,我们不仅享受了比赛过程,还积累了知识和比赛经验,下次肯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她作为团队骨干劝慰其他同学,才有了后来她所在团队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考研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去洗,只要你认真地洗过了每一个地方,那件衣服一定可以光亮如新。”在备考研究生的岁月里,她经常这样乐观地激励自己。“十分幸运的是,我收到了属于我的录取通知书,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专业继续学习。”谈及未来,李莎楠对专业学习又有了新的构想。
安雪瑶:致力人生日新月异
安雪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校长奖章、市优秀大学生、国家奖学金等获得者,2022年秋季即将前往东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老师眼中的她,认真努力,而在同学们眼中的她,又有着“勇于挑战,坚韧不拔”的精神。

安雪瑶活脱脱就是个美女学霸,开朗的个性,爱笑的眉眼。她说大学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以奔跑的姿态去面对各种挑战。浓厚的科研兴趣激发了她学习的动力,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她感受到了专业的魅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一时,安雪瑶就一次性通过四六级考试(四级593分,六级528分),同时拿到英语四级口语证书。大学四年,她一直保持着年级第一。所有核心必修课均在91分以上,28门专业课程中,有25门的分数在90分以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她都会期待一个全新的自己。凭借一股拼劲,肯思考、肯钻研、肯创新的安雪瑶逐渐从芯片小白一步步成长为致知于行的“小专家”。在毕业设计中,她自学关于esp32芯片的使用,学习蓝牙功能,设计电路,焊接电路板,运用自身乐理知识进行创新,制作成品,并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就这样,她在学习、竞赛以外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她加入的物联网实验室,主要方向是AI、人工智能、计算机等方面,在人工智能走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她向社区人员介绍了无人机、VR技术、scratch、机器人小车等知识,并带领大家体验人工智能,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影响,把好奇的种子播散到了孩子的心里,受到了宁波日报等媒体的关注。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求索之路总是不断奋进的。“要么被困难打败,要么就站起来打败困难,人生不应该被设限”。安雪瑶说到做到。久历磨炼,练就了安雪瑶的一颗大心脏,难事一过去,就能很快调整好心态,把压力转化为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四年来,她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被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先后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浙江省数学竞赛、物理创新竞赛获三等奖等奖项。也获得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等荣誉。一路追梦,一路向前。在今年考研大军中,她成功上岸,被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录取。
时节如流,春风化雨。当问起有什么特别感触时,她露出一个招牌式微笑:“爱笑的女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或许前路充满挑战,但是相信她,依旧会是那个闪闪发光的爱笑女孩,绽放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