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
——2017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潘世达
回顾过去准备研究生考试的一年,感慨良多。首先是充实,无比的充实。早上七点半起床,八点到自习室,十一点半吃午饭,十二点半睡午觉,一点半起床到自习室,五点半吃完饭,六点到自习室,十一点回寝室洗澡睡觉,这样的生活持续一周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持续半年甚至一年的话是需要极度自律的。其次,过去的一年也是踽踽独行的一年。因为本科院校没有跨考的专业,所有关于专业课的内容都必须自己买书买网课一点点从头开始准备,有疑问没有老师可以咨询,有收获也没有同学可以分享,必须自己一个人独自走完这条路。从决定考研、择校、准备考试内容、选择导师到最后的复试,除了一位我很敬重的学长之外,再无旁人可以询问。当然,于我而言,一所没有文史哲专业的高校是不配称之为“大学”的,其批量生产的毕业生也不过是社会大生产机床上的一颗颗可怜螺丝钉而已。最后,还要感叹自己运气不错,虽然没有进第一志愿陕西师范大学,但是能够调剂进入浙师大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我知道周围有比我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也更加具有勇气的同学,报考浙大的热门显学,进入复试后却没能走到最后,最终徘徊在二战和就业的十字路口。我在此由衷地献上我的敬意,这些人比我更有资格编入考研先进事迹。
如果要聊聊关于考研的经验,那么重点无非便是对是决定考研、决定专业、决定学校这三方面。对于什么时候决定考研,我见过大一下学期就准备的,也见过大三结束后的暑假才开始准备的,虽然我们都说越早准备就越好,但是各个人的基础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未来就业、家庭条件、专业前景等)也不同,所以只要在大三结束后的那个暑假之前,什么时候下定决心准备考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下定决心后,是否能够心无旁骛得复习到考试前的那一天。对于专业的选择,如果不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只是单纯因为就业前景或专业热门的话,并不推荐跨专业报考,因为跨专业报考意味着需要重新学校其他本科生在过去两三年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要应对公共课的挑战,如果不是兴趣所在的话,对于个人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同时,如果报考的是比较好的学校,如985高校或211高校的强势专业,不是出于兴趣爱好的跨专业报考很容易陷入“死背教科书”的陷阱,从而对学术前沿动态、专业内部分化乃至导师研究方向一无所知,这在复试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刷掉。当然,冲着热门专业跨专业报考并考上的先例也有很多,最终的抉择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最后对于学校的选择,这也是让人非常纠结的一件事,我的建议是在认清楚自己能力范围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一所略高于自己能力范围的高校,一来是能留有调剂的后路,二来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考研的感慨和经验就那么多,希望自己作为一个先行者可以帮到后来者。